吉林大学信息公开网
首页 首页>> 公开信息内容

2024/2025学年吉林大学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发展中国家公共外交硕士项目招生简章

发表于:公共外交学院 点击:


吉林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学校6个学科入选。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全球60余万校友,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国内社会广泛认可。学校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全球合作网络不断优化,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012年底,以吉林大学2006年开始承担的当代国际关系全英文留学生授课专业为基础,学校成立了公共外交学院,成为中国高校成立的首家公共外交学院。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强大,多名教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加盟,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Barry Buzan)和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布兰德利·沃麦克(Brantly Womack)等。学院高度重视留学生培养,近10年来,累计培养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留学生,居吉林大学留学生培养数量前三位,与众多留学生校友保持良好往来。

吉林大学发展中国家公共外交硕士项目旨在培养政治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招收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及从事媒体、文化、教育、民间外交等领域的工作人员。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论与方法来培养学员,使其扎实掌握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学员的理论训练将与课题调研、实地研学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相结合。经过该项目培养的学员应具有本学科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初步的实践工作能力,将能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发挥较好的领导作用。

一、项目形式

1.招生类别:硕士研究生

2.授课语言:英语

3.招生专业:国际关系

4.培养方式与资助年限:一年制(12个月)硕士学位项目

二、申请条件

1.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不超过45周岁,身心健康。

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与所申请项目相关专业学习或工作背景者优先。

3.申请者须为以下四类人员之一:

1)所在国政府部门处级(或相应级别)及以上的公职人员;

2)机构和企业等单位高级管理人员;

3)高校和科研机构行政管理人员;

4)有国际组织任职或实习相关经历人员。

三、奖学金内容

提供申请人在华学习期间的学费、校内公寓住宿、生活费和在华综合医疗保险。

四、培养方案及项目特色

(一)主要课程

共开设8门课程,小班制授课。主要课程包括:

现代汉语

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通过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以及科学而系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要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形式与意义的辨别和组配能力,在具体文本、语境和社会文化规约中准确接收和输出汉语信息的能力,运用汉语进行适合话语情境和语篇特征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借助教材内容及其教学实施,不断强化学习者汉语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概况

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旨在使用留学生易于接受的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制度文化,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金融法规和文化体制,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本课程偏重于介绍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在文字资料和篇章结构方面,力争反映日新月异的中国的最新面貌。

中国与世界

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密不可分。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本课程旨在使留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新发展必然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中国智慧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公共外交学的起源、发展与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国际传播学、国际营销学、公共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所涉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主要国家与地区公共外交的理念、行为与成效,鼓励学生就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异同进行思考,并对国家、公民社会、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媒体和个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进行解读与比较。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外交学内容的系统学习,加深对当代以主权国家为主体,公民社会、国际组织和个体广泛参与的公共外交的系统性认识与理解,提高国际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理解公共外交在当代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加深对外交学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

国际关系概论

本课程为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专业的必修课,也与中国外交、公共外交、全球化问题等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本课程旨在为学生介绍国际关系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的讲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国际关系与国际社会的历史演进,探讨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欧洲国际社会的全球扩展;第二部分,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与观点,着重强调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建构主义等主流理论;第三部分,国际关系的结构与过程,主要探讨后冷战时代国际安全的新形势、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法、国际机制、外交和跨国行为体的角色和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国际问题的由来与影响,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核扩散、民族主义、人道主义干预、区域整合、全球贸易、信息革命、贫困与发展以及人权等;第五部分,国际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将引导学生阅读国际关系学最为经典和基础的文献,为学生梳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

当代中国外交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原则及其历史演进,有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了解。为此,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外交发展的六个阶段,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制定中国外交的程序与核心机构;第二部分,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盟、中国与俄罗斯(含前苏联)、中国与周边/邻国(含日本)、中国与非洲、中国与拉丁美洲、中国与中亚/中东、中国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国际组织(UNWTOSCO);第三部分,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包括中国目前面对的主要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和潜在问题。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同时要求学生不仅完成必要的阅读和写作,也要参加自我选择的讨论小组。阅读材料包括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及理念以阅读中国政府或官方文献为主,任课教师协助学生理解原文。

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述研究生阶段学习与科研必须掌握的基础学术写作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规范、技能与技巧、应用案例等。该门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即学术写作部分和研究方法部分。学术写作部分包括写作规范、不同学术文章的结构、特点与写作技巧,学位论文的写作等多个章节。研究方法部分包括基础学术道德与范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个章节。

全球议题与公共外交

伴随着全球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扩展,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外交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外交的新特点。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全球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对国际关系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内容涵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全球化的经济理论、全球文化、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多学科内容,重点分析全球化的演进历程、全球安全复杂化的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全球经济关系中的外交、国际相互依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共同问题的外交努力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全球化时代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全貌,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公共外交角色的思考。

(二)学分

根据《吉林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办法》规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鉴于项目学制较短,结合培养单位课程开设实际情况,参加培训的项目学员在学期间须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并达到20学分

根据课程安排与学时计算,现代汉语、中国概况为公共必修课,共计6学分;中国与世界为公共选修课,计1学分;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概论、当代中国外交、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为专业必修课,共计10学分;全球议题与公共外交为专业选修课,计2学分;开题报告、文献阅读、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为必修环节,分别计1学分。

(三)学制、毕业论文

第一学期:

9月初开学,报到注册

9-10月底,第一阶段集中授课,并分配指导教师;

11月初,组织学员开展关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民间外交的实地考察活动;

11月中旬-12月下旬,第二阶段集中授课;

12月中下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会;

寒假:1月初-2月下旬,收集论文材料、论文写作。

第二学期:

2月底-5月上旬,完成论文写作、查重、修改并送审;

5月下旬答辩;

6月末至7月初,毕业离校。

五、申请及审核录取流程

第一步:申请人在吉林大学国际学生报名系统提交申请

申请人须于2024315日前,提交材料(具体要求详见附件),即护照首页、经公证的最高学历证明、学习成绩单、语言能力证明、来华学习计划、推荐信、《外国人体格检查表》、无犯罪记录证明、研究成果等。

申请人应在吉林大学国际学生报名系统(http://apply.jlu.edu.cn注册账户,准确填报个人资料信息,点击提交完成线上申请。本年度招生采取网上申报,申请人应确保网上所提交材料与原件一致。申请材料齐全方可进入下一轮审核环节。

第二步: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审

2024320日,国际教育学院依据招生要求,对申请人资格进行逐项审核,重点审核学历背景、语言水平、身份资格、健康状况等,初审合格后商请教学培养单位复审。

第三步:吉林大学教学培养单位复审、远程面试或笔试

202442日前,教学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复审,重点审查申请人学习成绩、科研能力、语言水平、学术背景、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择优进行远程面试或笔试,并将结果反馈给国际教育学院。

第四步: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交申请

202445日前,学校通过邮箱或国际学生报名系统通知申请人预录取结果并提供预录取通知,申请人于414前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申请。(https://studyinchina.csc.edu.cn/#/login

第五步: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申请人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择优录取。

未被录取的奖学金申请人,如有意愿申报我校自费项目,优先录取。

第六步:通知学生录取结果

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知学生录取结果。

备注:

1.录取学生须严格按学校规定时间完成注册报到手续,未按要求如期报到者,奖学金资格不予保留。开学时间预计于20249月。

2.未通过资格复审者,将被取消奖学金录取资格。

3.申请时常见问题请浏览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https://cie.jlu.edu.cn/info/1060/3133.htm

六、申请截止时间

2024315

、注意事项

1.中国政府奖学金卓越奖学金项目申请人不得兼报中国政府奖学金其他项目。

2.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不得同时享受中国各级政府和录取院校设立的其他奖学金(不含各类一次性奖励金)的资助,一经发现,其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将予以取消,并须退还已领取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对于刻意隐瞒资助情况的,除取消资格外,三年内不允许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

3.已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其他高校的申请人,请勿重复申请吉林大学。

4.奖学金获得者一经录取,不得变更学习专业、学习期限和授课语言。

5.奖学金生入校后须参加年度评审,以评审结果确认下一学年是否资助、中止或取消奖学金资格。

八、联系方式

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86-431-8516688585166519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修正路1505号吉林大学友谊会馆216

邮编:130012

邮箱:admissions@jlu.edu.cn

网址:https://www.jlu.edu.cn/

http://cie.jlu.edu.cn/


附件:

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项目申请材料清单

1.护照首页。如现持有护照有效期不符合要求(护照有效期应晚于20249),请及时换发新护照。

2.经公证的最高学历证明。如申请人为在校学生,须提交本人就读学校出具的预计毕业证明,并于2024630日前补交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如为中、英文以外语种,需另提供英文翻译件并公证。

3.学习成绩单(自本科阶段起)。成绩单扫描件应包括本科学习阶段、成绩单应由就读学校教务处或有关学生管理部门开具并盖章。可提供中/英文成绩单,如为英语以外语种,需另提供英文翻译件并公证。

4.语言能力证明。申请人应提供如雅思或托福等国际通用英文成绩证明。

5.来华学习计划。应提交中/英文学习计划1000字以上),内容应重点包含申请人专业背景、学术能力、自身优势特点、未来专业研究方向及学习计划等,只可以用中文或者英文书写。来华学习计划将作为专家学术评审重要参考依据。

6.推荐信。提交两名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内容应重点包含对申请人来华学习目标要求,中方院校或者中方导师与国外导师的合作情况或者校际交流情况,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未来发展的评价,只可用中文或英文书写,推荐人应签字且注明联系方式。

7.《外国人体格检查表》(此表格由中国卫生检疫部门统一印制,须英文填写)。申请人应严格按照《外国人体格检查表》中要求的项目进行检查。缺项、未贴有本人照片或照片上未盖骑缝章、无医师和医院签字盖章的《外国人体格检查表》无效,检查结果有效期为6个月。

8.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人须提交由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通常应为提交申请之日前6个月以内的证明文件。

9.研究成果(如有)。上一学习阶段毕业论文摘要及指导教师介绍;已发表论文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页复印件;学术、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证明材料。

10.在职证明。申请人提交的单位签字盖章版的在职证明应包含申请人个人信息、工作年限、现任职务等信息。现任职务应符合招生简章中对于申请人的职务要求。

注意:

1. 通过系统上传的材料须清晰、真实、有效。建议申请人使用专业设备扫描需提交的有关文件,因材料不清晰或无法可识别造成的后果由申请人承担。

2. 学生应在实际到校报到时携带以上申请材料原件,学校将进行核验,以确定录取资格。


吉大主页吉大新闻吉大电视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 吉林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Baidu
map